探讨王奕博转会引发的CBA球员归属问题

王奕博转会事件引发了人们对CBA球员归属认定混乱的关注。有人只看到CBA业余情况被批评,却未意识到这一事件实际并不应完全归咎于CBA的业余性质。

在CBA联赛中,大部分球队虽然具有自己的股权,但球员的所有权并不完全归属于俱乐部。这是因为CBA的主要供血来源在青训系统,各俱乐部的青训项目通常与当地体育局挂钩,这种情况是很普遍的,除少数俱乐部如广厦之外,大多数都处于这种模式下。

这种模式对俱乐部来说带来众多利益和一个弊端。通过与体育局合作,俱乐部可以更好地开展青训项目、招收人才,包括安排球员退役后进入体制内等。体育局也会承担一部分球员青训费用。

然而,弊端在于体育局容易干预管理球队事务,例如某些俱乐部至今受制于体育局占有CBA股份。有些俱乐部曾试图将球队股权出售给非当地企业,但因体育局反对而无法实现。这种情况已经存在多年。由于球员多由体育局提供,即使不占有俱乐部股份,体育局也会坚持留下球员。如果没有球员支撑,俱乐部便会变成空壳,如目前的宁波篮球队难有起色。

展开全文

许多人可能误解体育局纯粹是做慈善,实则不然。体育局支持CBA球队往往出于两方面原因:一是地方发展体育产业需求,体育局须予以支持;另一是全运会等考量。对球员而言,体育局也有益处,尤其对于职业化程度较低的体育项目,体育局支援至关重要。然而,对于职业化程度高的项目,球员想转会时会面临体育局干预,类似王奕博的情况就是一例。

近年来,虽CBA颁布所谓标准合同,有人认为这会增加球员流动性,实际上并非如此,反而限制了球员流动。在此之前,无受体育局约束的球员能够自由转会,如李根就是其中之一。如今情况复杂,且球员流动受经济因素影响,许多民营俱乐部难以为继,体育局也无暇补贴他们,导致球员流动频繁。

欢迎关注我的篮球解读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